從人類發現掌握玻璃的制作方法開始到如今已經有將近5000年左右的歷史,約公元前37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經制作出了大量的玻璃裝飾品和器皿,這種最早的原始玻璃被稱作費昂斯「Faience」。原意是指一種藍釉陶器,此時的玻璃為有色玻璃且透光率很低,看起來更像是陶器表面的釉。
我國玻璃制作玻璃的歷史同樣悠久,《楚辭》:高余冠之岌岌兮,長宇佩之陸離。一句中的陸離便是指的玻璃。玻璃在我國古代又稱:“琉璃”、“陸離”、“水玉”、“無色玉”等等。約公元前1000年左右,我國古人制造出了無色玻璃,但卻有很高的反射率在光的照耀下會折射出各種不同的色彩從而產生“光怪陸離”的視覺效果,后來我國古法制作玻璃的技術基本失傳十分可惜。在歐洲中世紀世紀玻璃制作技術經過上千年的發展,演進透光性能大大提升顏色多樣,但此時的玻璃大多為半透明狀態下的彩色玻璃。
中世紀的建筑師用鑲拼貼、繪畫等手法制作成花窗玻璃是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特色之一,當陽光透過半透明狀態的彩色玻璃與圣經故事連成一體彩色玻璃的柔和與朦朧仿佛神圣的洗禮。17世紀以后歐洲制作玻璃的技術飛速發展,處于研制望遠鏡的需要而發明的光學玻璃極大得提高了玻璃的透光率。
比利時平板玻璃的發明
將大面積的玻璃應用于建筑提供了可能玻璃鋼鐵結構廣泛的應用于建筑之中通透的水晶宮成為玻璃建筑的鼻祖,20世紀中期現代主義建筑思潮開始風靡世界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Less is more(少既是多)”極簡主義設計理念與高透光的玻璃材質特性不謀而合,玻璃的透明性、 勻質性以及簡介感傳遞出了現代建筑師們的民主、自由精神玻璃用來模糊內部和外部之間的界限體現各個空間的流動。
“玻璃盒子”、“玻璃幕墻”等的通透與明亮也昭示著建筑進入到了開放的時代,但此時的玻璃純度不是特別高,玻璃鋼化后自爆的幾率很大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大面積的玻璃也容易形成漫反射造成光污染。
直到近二十多年以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原來不可思議的技術都變為了現實,超白玻璃自爆率低、顏色一致、可見光透過率高、通透性好且技術含量高,另外超白玻璃還能近乎還原物品本色,為設計師豐富的設計靈感提供了上佳的實現效果的物質載體。其一問世便收到了廣大建筑師的喜愛,近十幾年來那些為我們熟知的公共建筑: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大興機場等等都少不了超白玻璃的身影。
聯系人:劉經理
手機:13889812876
郵箱:848863903@qq.com
地址:沈陽市鐵西經濟開發區二十六號路42號
網址:www.szyxdd.com